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大幕已经拉开,距离国有企业实现“三做五力”的目标越来越近。
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山东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收获了亮眼成绩单,在去年以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两次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评估中,山东均列A级。如今,无论是省属企业,还是山东16城市市属企业,都已进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扫尾阶段,向着最终目标发起冲刺。
发布会现场,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高长生介绍国企改革相关情况(资料图)
16城市国企改革“全面开花”
7月30日,滨州市政府工作部门、单位举行“扛牢使命亮进展”政务公开活动。在现场,滨州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范克志对滨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宣布滨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中的45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
众所周知,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而滨州在国企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无疑为这场三年大考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滨州市针对市县国企分级监管、单打独斗,规模“小散弱”、市场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以市带县”,也就是市县国资国企融通的发展模式,优化调整市域国有资本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形态布局,推进存量资源整合、增量资源扩容、产业链群集聚。
如“以市带县”的试点企业滨州国投集团通过无偿划转方式,相继受让阳信县城投集团 51%股权、高新区财金集团51%股权和沾化区宏达财金投资集团65%股权。截至 2021 年底,资产总额由组建之初不到2亿元迅速跃升至386亿元,净利润由亏损1480万元迅速跃变为盈利4亿元。
正是通过这种创新模式,滨州国有资本的整体规模、布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整体功能极大加强,有力推动了国企国资精准匹配市域产业发展需求。
实际上,滨州所取得的成绩,只是山东16城市国资国企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一个缩影。除了滨州之外,无论是济南、青岛,还是其他城市,都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表现亮眼。
以济南国资为例,自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济南市国资委在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上下功夫,以把企业打造成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为目标,激发企业深层次活力动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效果。目前,已全部完成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改革进度在全省名列前茅。
根据公开资料,截至目前青岛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96项改革任务总完成率已达99%,继2021年半年获A级等次后,在年度评估中再次获得A级等次;综改试验工作台账117项改革任务完成率96%。
此外,聊城、德州、日照等城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任务均已全面完成,其他城市如东营国资也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目标。
省属企业改革亮点纷呈
在山东16城市国企改革做法亮点纷呈的同时,山东省属企业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的表现同样不容忽视。
早在今年4月27日,山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斌就曾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省国资国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截至5月,省级层面三年行动完成进度超过96%,在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织的评估中,山东位列A级第一位。
细数近年来山东省属企业在国企改革方面的成绩,各方面的标志性成果数不胜数,如整合重组“大刀阔斧”,资产证券化率节节攀升,三项制度改革破浪前行等等,每一项都是亮点。
以整合重组为例,已经整合重组逾两年的山东能源集团和山东高速集团,如今均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山东能源集团以1200.1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榜单第69位,同比去年上升1位。山东高速集团成为新上榜企业,以311.35亿美元的营收位列榜单第458位。
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省国资委积极推动省属控股上市公司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上市公司呈现出“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营业绩逐年提高,负债结构不断优化,资本运作有序开展,树立了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山东新增省属控股上市公司11家。其中,首发上市6家,融资总额83亿元,并购控股5家。目前,省属控股上市公司48家,发行股票54只,上市公司数量在省级国资监管机构走在前列。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九千亿元,其中,潍柴动力、兖矿能源市值超过千亿,18家上市公司市值超过100亿元。
在三项制度改革方面,省国资委紧紧围绕激发活力、提升效率,提高企业市场化、现代化经营水平,在省属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截至3月底,省属企业各级子企业已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覆盖,涉及企业2846户、经理层成员6282人。集团公司层面,已推行的户数、人数占比,分别达到了96%、96.91%。
具有山东特色的改革之路
根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国企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三做五力”,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目的是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而这种种,在山东地方国资以及省属企业上均有所体现。
最直观的体现来源于数据。如今年上半年,青岛市属企业资产总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7.7%;营业总收入实现3186.7亿元,同比增长15.8%;利润总额实现162.9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济宁市管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50.81亿元,同比增长101.99%;利润总额26.97亿元,同比增长164.37%;上缴税费总额28.76亿元,同比增长49.52%;研发经费投入1.37亿元,同比增长187.22%。
除了山东地方国资之外,省属企业尽管体量大,涉及行业领域众多,但在业绩上同样不遑多让。
数据显示,山东省27户省属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827.2亿元,同比增长10.8%;归母净利润103.1亿元,同比增长1.8%。截至6月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44424.1亿元,同比增长13.8%。
“应该说,山东国企这几年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改革是资源配置,表现在重组方面,这在全国各省中都打出了品牌。”国企改革专家、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山东改革重头戏的成果已经显示出来,不只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在地位提升方面都向前跨进了一步。
7月26日,省属企业202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山东省新闻中心召开。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高长生也在会上指出,近年来,省属国资国企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扎实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国企改革之路。
对于下半年的改革任务,高长生表示,要坚持不懈推动改革深化。按照“锁定重点、狠抓收官、谋篇布局”的要求,高标准打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战。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外部董事选聘管理,出台深化省属企业混改指导意见,建立三项制度改革长效机制,加强对各级权属企业重点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的穿透式督导检查,防止“纸面改革”“数字改革”。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丁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