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首批车辆驶入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这条耗时四年打造的“万里黄河第一隧加长版”正式宣告通车。
与此同时,在百公里之外的泰安港东平港区老湖作业区,8个千吨级泊位正逐步激活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的千年潜力。
两大战略性工程的有序推进,背后跃动着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以金融血脉滋养区域发展肌理、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托举民生福祉跃升的强劲脉动。
穿黄隧道贯通南北动脉
2024年11月,国务院批复《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济南正式迈入“黄河时代”。
跨河“北起”,交通先行。2018年,济南启动新一批跨河桥隧建设,推出“四隧四桥”跨黄通道,随着济南正式迈入“黄河时代”跨黄通道建设进入快车道。
8月10日,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正式通车。“这条隧道下穿邯济铁路、鹊山水库,是‘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的后续工程,也是济南‘北跨’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工程三部主管王彬告诉记者。
在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建设的关键阶段,面对项目总投资66.28亿元的资金筹措严峻挑战,建行济南市中支行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重大工程,迅速组建跨部门专项工作组,不仅批复20亿元基本建设贷款,还联动建信金租同步落地20亿元融资租赁贷款。
在黄岗路穿黄隧道的施工现场,直径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正日夜不息地向前掘进,在“山河号”助力下,黄岗路穿黄隧道已初具雏形,这是济南南北区域间的又一条穿黄通道。
“工程总投资74.09亿元,采取BOT模式运营。”建行济南市中支行公司业务部客户经理李一告诉记者,该行采用多元化的融资组合,为该项目批复基本建设贷款10亿元,并结合项目进度,分4个阶段完成了投放。同时,积极争取优惠利率政策,并帮助项目方合理规划资金使用,优化财务结构,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航天大道穿黄隧道承载着空港经济的新使命。据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工程三部主管李鲁介绍,作为济南遥墙机场二期配套工程,项目建成后将对接G220、机场高速等道路,是服务起步区和内陆港建设的先驱道路,对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区,领衔济南高质量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该工程总投资61亿元,建行济南市中支行在项目融资阶段,为其授信10亿元,目前已投放6.42亿元。项目建成后,该行还将参与收费系统建设与商户合作,共同促进区域商业发展。
三条隧道的建设轨迹,勾勒出济南“携河北跨”的金融支撑图谱。数据显示,建行山东省分行累计为三条穿黄隧道批复固定资产贷款40亿元,投放36.42亿元,创新“母子联动+融资租赁”模式。截至2025年5月,该行沿黄九市对公贷款余额达3986.6亿元,较年初新增476亿元,增速13.6%。
“黄金水道”激活运河千年基因
作为京杭运河通航段最北端港口,东平港地理位置重要。“从东平港南下,可经徐州、扬州直抵长江。鲁西南的矿建材料、钢铁、粮食‘借水行舟’,运输半径从300公里扩展到1000公里。”东平湖海通港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维利告诉记者。
作为泰安市首个规模化港口,东平港位于东平湖畔,自2021年9月运营以来,东平港结束了泰安地区120余年的断航历史,2024年底,京杭运河东平段航道升级为二级标准,底宽60米、水深4.2米的“水上高速”全面贯通,单船荷载量突破2000吨大关。
东平港这座由山东水运发展集团主导的现代化港口,通过8个千吨级泊位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将传统散货运输升级为集约化、低碳化物流模式,年吞吐量突破500万吨,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的重要枢纽。
数据显示,水路的运输成本是公路运输成本的七分之一,是铁路运输成本的四分之一。“同样的2000吨货物,水运仅需1艘船,而公路需70辆重卡。”东平湖海通港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维利还算了一笔减碳账,“顺流而下的船舶还能利用水流动能。”
在这场绿色变革中,建设银行东平支行以金融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为港口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据建行东平支行副行长闫化玉介绍,针对东平湖海通港务有限公司的融资需求,该行以2.34亿元固定资产贷款支持港口建设,将利率精准控制在2.76%的行业低位,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让“黄金水道”真正成为绿色动脉。
大河奔涌,潮起东平。当千年运河再次扬帆,东平港正以绿色智慧重塑内河航运版图,而建行山东省分行的金融实践,则为这场变革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
从穿黄隧道到“黄金水道”,建行山东省分行以40亿元专项信贷、12.39亿元低息融资,架起黄河战略的金融桥梁。当盾构机轰鸣穿越黄河泥沙,当千吨货轮劈波京杭大运河,建行山东省分行将金融“活水”精准注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