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黄河梁山段的滩涂,杨营镇洼里王村的蚯蚓养殖大棚里已升腾起氤氲的水汽。养殖床上,成团的蚯蚓在腐熟的牛粪中蠕动。这里没有传统养殖场的异味,也看不见随意堆放的粪污,曾经困扰当地多年的牛粪困局,正在上演一场“变废为宝”的生态蝶变。这背后,是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以金融“活水”浇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黄河之畔的“牛粪之困”
梁山县坐落于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是黄河流域的农业大县,作为鲁西黄牛的发源地,这里的肉牛产业早已成为“金字招牌”,其中,杨营镇的肉牛养殖产业尤为发达。截至2024年,杨营镇肉牛存栏量达到10.27万头,出栏量为13.38万头。
然而,光鲜数字背后,是每年百万吨牛粪的处理难题。“以前牛粪要么沤肥,要么露天养殖蚯蚓,一下雨就顺着沟渠往河道里淌。”站在新建成的养殖大棚前,梁山城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相东告诉记者,过去,养殖产生的大量牛粪不仅气味刺鼻,更因雨水冲刷造成水体污染,成为黄河生态的隐忧。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明确要求“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梁山县作为沿黄生态保护重点县,被列入山东省“沿黄九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如何让百万吨牛粪“变废为宝”,成为摆在梁山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金融赋能的“蚯蚓密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处理牛粪等农业废弃物方面,蚯蚓养殖不仅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能生产优质有机肥和动物蛋白饲料,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据魏相东介绍,蚯蚓养殖因其“变废为宝”的独特优势,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但传统的林下养殖方式无法满足环保要求,大棚养殖成为破局关键。通过封闭式养殖棚、智能温控系统和标准化工艺,蚯蚓不仅能高效分解牛粪、产出优质有机肥和动物蛋白饲料,更能实现牛粪的规范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作为梁山县属一级国企,梁山城乡发展集团主动扛起生态治理重任,计划建设160余亩的标准化蚯蚓养殖大棚。但项目落地并非易事,流转160亩土地、建大棚、购设备,总投资超过4900万元,钱从哪来?
“我们调研发现,这个项目不仅符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更能解决全县肉牛产业的核心痛点。”建行梁山支行行长周震告诉记者,建行梁山支行组建专项服务小组,深入项目地实地勘查,并为项目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去年6月,建行梁山支行为梁山城乡发展集团开通“绿色审批通道”,仅用15个工作日就完成3600万元贷款审批,截至目前,该行已向项目投放2000万元。
小蚯蚓撬动大变化
“建行的资金到位以后,我们已经完成了洼里王村及馆里村养殖基地建设并投产运营,建设面积38亩,占总建设面积的23%,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以解决杨营镇三分之一的牛粪,”据魏相东介绍,该项目不仅破解了长期困扰当地的“粪污围河”难题,更通过“牛粪资源化利用+蚯蚓循环农业”模式,串起生态保护、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的多元链条。
“这不是简单的‘治污项目’,而是用金融杠杆撬动农业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建行山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行将继续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痛点,通过‘绿色信贷+产业赋能’模式,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从“牛粪之困”到“生态之变”,从产业痛点到发展亮点,梁山的实践印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大局下,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正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推手。建行山东省分行以金融之力激活生态价值、赋能产业升级的探索,正在为沿黄地区探索“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协同发展之路,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