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小银行股权拍卖频现,然而真实的成交情况是,大多数股权打折出售的情况下最终依然流拍。
2023年,地区性的中小银行遭遇多次股权流拍,最典型的不过中原银行。
1月19日,中原银行一笔2.77亿股权,评估价4.01亿元,起拍价3.14亿元的拍卖再次流拍。
据统计,2023年中原银行股权一拍次数共计15次,合计超9亿股份上架拍卖,评估价格合计超11亿元。
其中,流拍次数为12次,流拍股权共计8.9亿股,而仅有675万股成功出售,拍卖成功率仅为0.75%。
不仅如此,这些股权在经历降价之后再次上线,最终仍然落得流拍地步,且其降价幅度大多数超过10%。
中原银行仅为代表,在股权拍卖市场中,不乏中小银行股权流拍的案例。
2023年11月21日,江西银行8000万股股权在资产交易平台上流拍,总价值约2.33亿元,且该股权为第二次拍卖,相较于一拍的起始价打八折的情况下,依旧落得流拍。
营口银行2.5亿股权,评估价6.27亿元,自2023年8月份首次上架,流拍后又多次降价出售,最近一次于1月10日仍无人报名参与,再次流拍。
温州银行一笔评估价为1.9亿元股权三次连续降价上架拍卖平台,但连续三次均无人参与竞拍,直至第四次降价30%后,才得以出售。
中小银行股权流拍似乎已成为无人可解的困局,此前,在拍卖网上甚至一度出现诸多1元起拍的中小银行股权,也纯属是拍卖股东方将缺乏吸引力的中小银行股权进行“包装”出售的无奈之举。
据业内人士分析,尽管股权拍卖不会改变银行的控制权变更,对银行经营不会产生实质影响,但频繁的流拍,对于银行品牌会产生不利影响,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会愈加降低。
自2018年以来,中小银行股权拍卖热度逐渐衰退。
2017年时,银行股权司法拍卖的成交率可以达到56.99%,到了2018年就已经降至40.49%。2022年时,成交率仅达到21.98%。
中小银行股权拍卖吸引力降低,除了监管对银行股东资质要求提高,更重要的因素来源于中小银行自身。部分中小银行经营状况不佳,公司治理能力弱,市场对中小银行未来发展并不看好。
从部分银行的股价也能看出市场信号,数据显示,2023年中原银行股价走势持续低迷,2017年该行上市发行价为2.45港元,上市后便开始震荡下跌,并于2021年底跌破1港元,如今股价已低至0.32港元/股。
江西银行同样正处于低谷,2018年6月该行登陆港股时,实现股价峰值每股6港元,此后便开始了持续的下跌,如今也同样落为“仙股”。
来源:海右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