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从“优秀士兵”到“活规章”,他用17000小时安全纪录书写敬业篇章——记中国铁路局济南局济西机务段职工刘玉龙

2025-11-07 15:55:0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老婆,你们给我的单位请假了吗?”11月4日,因突发急性心梗昏迷了7天7夜的济南局集团公司济西机务段职工刘玉龙,经医生全力抢救刚从“鬼门关”回来。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询问妻子是否已为他请假,担心自己生病会耽误单位的工作。

作为济西运一车间曾经的党员火车司机,自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刘玉龙在驾驶室内坚守 17000 多个小时,创造了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的安全纪录。调岗到整备车间后,刘玉龙这两三年工作认真严谨,将火车当成了自己的亲密伙伴,时时细心呵护。近年来,刘玉龙两次荣获济南西机务段“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爱涌泉城”公益评选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济南市第一届“百名最可爱的泉城模范老兵”。

从军营里的优秀士兵到铁道线上的 “活规章”,从家庭的顶梁柱到战疫中的逆行者后盾,刘玉龙用责任与担当,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铁路人的敬业篇章。​

深耕业务:从退伍老兵到 “调车专家”​

“火车司机这个职业,一分一毫的失误都不允许。” 这是刘玉龙常挂在嘴边的话。2010 年,服役 5 年、荣立三等功 1 次、3 次获评 “优秀士兵” 的刘玉龙从部队退役,带着军人的坚毅与执着踏入铁路行业。对于零基础的他来说,调车作业的复杂规章和实操技能是巨大挑战,但军旅生涯锤炼的 “啃硬骨头” 精神,让他迎难而上。​

自入路第一天起,刘玉龙就养成了 “多学、多问、多看、多做” 的习惯。《技规》《行规》《站标》这些厚重的专业书籍,被他用红笔密密麻麻标注重点,摘抄的学习笔记累计达 3 万余字,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一有空闲就反复研读。为了让妻子帮忙检验学习效果,他经常让妻子当 “考官”,随机抽查规章条款,直到每条规定都烂熟于心。在段里每月一次的业务考试中,他始终名列前茅,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活规章”。

同时,刘玉龙是年轻司机的 “引路人”,他把自己的学习笔记整理成电子版分享给同事,将“安全调车法”倾囊相授,耐心指导年轻司机处理复杂路况和设备故障。在他的带动下,车间里形成了 “比学赶超” 的良好氛围,多名年轻司机在业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车间技术骨干。​

光有理论还不够,调车作业的复杂性更需要实践打磨。济西编组站线路密集、作业量大,为了精准掌握每一条线路的走向和坡度,刘玉龙利用休息时间数百次练习默画站场示意图,把线路布局刻进脑海。遇到疑难问题,他主动向老师傅请教,跟着师父秦军跑遍站内每一个作业点,把实操经验一点点积累起来。凭借这份钻研劲头,他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 “刘玉龙安全调车法”,将复杂的作业流程简化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范,覆盖调车作业全关键环节,被段里广泛推广运用,成为同事们公认的 “调车专家”。​

针对 HXN3B 机车故障频发的问题,刘玉龙主动摸索排查。他利用休息时间反复试验,记录不同故障的表现特征和处理流程,最终探索出一套高效的故障处理方法,大幅缩短了故障处置时间,既保障了运输安全,又提高了货物周转效率。“干一行就要精一行,这是军人的本色,也是铁路人的责任。” 刘玉龙表示。

坚守底线:17000 小时的安全承诺​

调车作业是铁路运输的 “咽喉”,需要司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刘玉龙始终坚守 “不清不楚的活不干、不明不白的话不说、违章违纪的事不做” 的 “三不原则”,把安全二字刻在心上、落在行动上。​

每天提前20分钟到岗,详细了解调度任务、检查机车设备;作业中严格执行复检流程,仔细核对每一个信号、每一项指令;下班后复盘全天工作,总结经验教训。这套标准流程,刘玉龙坚持了十几年,哪怕在盛夏酷暑,作业结束后衣服能拧出水来,他也从未有过一丝敷衍。“多看一眼防范风险,多走一步防止事故。” 他常对身边同事说,调车作业没有捷径,只有把每一个细节做到位,才能守住安全底线。​

有一次夜间调车作业,天气突变下起暴雨,视线严重受阻。在接近编组线路时,刘玉龙凭借多年经验察觉到信号显示异常,他立即停车检查,发现是雨水导致信号设备短路。正是这一 “多走一步” 的坚持,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碰撞事故。多年来,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屡屡堵住安全漏洞,成为车间里的 “安全屏障”。​

截至2023年,刘玉龙已安全行车8年有余,操控列车运送的货物价值累计超百亿元。在他看来,手中的闸把不仅关乎货物安全,更承载着铁路人的责任与使命。“每一列火车都是价值数千万元的货物,想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就没有理由不认真。” 这份对职业的敬畏之心,让他在平凡的驾驶座上,书写出不平凡的安全答卷。​

家国担当:战疫中的 “双线坚守”​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刘玉龙的妻子谭明磊作为军区医院护师,入选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奔赴火神山医院参与患者护理工作。一边是需要守护的铁路运输线,一边是三个家庭的生活重担,刘玉龙没有退缩,选择了 “双线坚守”。​

妻子出发前,刘玉龙瞒着卧病在床的父亲和70多岁的岳父母,独自将妻子送上前往武汉的列车。从此,他成了家里的 “全能主夫”:每天下班回家后,买菜做饭、辅导儿子的功课、照顾生病的父亲和年迈的岳父母,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刘玉龙的岳母心疼地说:“他每天忙完工作忙家里,照顾完老的照顾小的,从没喊过一声累。”​

在单位,刘玉龙对家里的特殊情况闭口不提,反而主动向党组织上交1100元特殊党费,用于段上的疫情防控工作。当时,车间承担着疫区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调运任务,夜班成了家常便饭。白天忙碌于家庭琐事,夜晚坚守在驾驶室内,刘玉龙每天睡眠不足 4 小时,不到一个月就瘦了七八斤。但他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状态,精心操控每一列列车,确保抗疫物资安全快速运往武汉。​

“爱人在前线救死扶伤,我在后方守护运输畅通,这是我们夫妻俩作为党员的责任。” 刘玉龙说,每当想到自己驾驶的列车上装载着抗疫急需物资,就倍感使命光荣。在妻子驰援武汉的100天里,他没有请过一天假,圆满完成了30余次重点物资调运任务,用坚守诠释着 “舍小家顾大家” 的家国情怀。​

关爱如潮:不让英雄模范流汗流血又流泪

刘玉龙突发急性心梗昏迷的消息传开后,立刻牵动了社会各界的心。这位从军营到铁路,10 余年坚守岗位、创造零事故安全纪录的模范人物,用敬业担当赢得了众人敬意。
事发当天,刘玉龙所在的济南西机务段整备车间同事心急如焚。班长第一时间召集平日与他搭档的工友,带着营养品赶往医院。病房外,大家轻声向医护人员询问病情,回忆起与刘玉龙共事的日子,无不感慨他的严谨负责。“每次作业他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还耐心教我们业务技巧,现在他生病了,我们一定要守着他。”一位老同事红着眼眶说。随后,车间书记专程赶来,详细了解治疗方案和费用情况,握着刘玉龙家属的手郑重承诺:“单位就是你们的后盾,治疗需要的一切支持我们都全力协调,工作上的事不用操心,让刘玉龙安心养病。”

11 月 6 日,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中区六里山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专程赶来慰问。作为曾经的优秀士兵,刘玉龙的退役军人身份让服务站格外牵挂。工作人员与家属促膝长谈,详细询问病情治疗情况、家庭日常开销以及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认真记录在民情台账上,并为家属送上慰问金。“退役军人为国防事业和地方建设奉献了青春热血,党和政府始终记挂着你们的安危冷暖”,工作人员表示,服务站将立即对接相关部门,在医疗救助、生活帮扶等方面全力协调资源,切实解决后顾之忧,让老兵能安心接受治疗,重拾康复信心。

从单位同事的紧急探望到政府部门的暖心慰问,从媒体的持续关注到社会各界的默默牵挂,这份沉甸甸的关怀,让刘玉龙的家人倍感温暖,也彰显了社会对英雄模范的尊崇与呵护。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