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在充电过程中电池温度如突发异常,我们后台的充电网监控平台就会及时预警,警报信息当时同步通知到充电用户与特来电运维人员。运维人员则会随后跟进检修。”见面会现场,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特来电”)的展区前,工作人员正介绍着特来电的主动防护技术,“一场化险为夷”的实例讲解,引发了围观。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充电基础设施不仅是能源补给的关键环节,更是保障车辆安全、优化电网运行、推动绿色能源消纳的核心枢纽。8月20日,在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活动中,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生态运营商,分享了其在充电网络建设、电池安全防护、智能超充技术及虚拟电厂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前瞻布局。
“作为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生态运营商,特来电的充电量已经超过500亿度,充电网络遍布366个城市,接近80万个充电终端,碳减排超过5100万吨。”据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健介绍,截至今年8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3600万辆,在全世界占比超过60%,在这样巨大的保有量背后,隐藏着安全与能源的双重挑战,“特来电正以其前瞻性的‘三层网络’战略,为行业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将充电桩升级为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引领产业步入新阶段。”
“在我看来,充电网最大的价值,就是保障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的安全。”赵健指出,眼下面对工信部“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特来电创新性开发了“两层安全防护”体系:通过每次充电过程对车辆电池进行大数据“云体检”,建立自学习模型精准预警异常;再通过BMS与CMS硬件协同进行主动防护。该技术已成功预警多起如底盘磕碰导致电池结构受损的潜在风险,将安全守护从“出厂时”延伸至“全生命周期”。
对于行业热议的“超充”,特来电率先提出“智能共享超充”的2.0方案,破解“充完不走占资源”的行业痛点。通过液冷超充和智能调度技术,使电能在一系列充电终端间灵活流动,将超充设备利用率提升3倍以上,让投资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统一。
此外,记者了解到,面向未来,特来电还做出了更多的尝试,如将充电网升级为“虚拟电厂”的神经中枢,通过链接全国近80万个充电终端和500亿度充电数据,特来电将海量电动汽车变成一个巨大的分布式储能系统。以青岛工业园区为例,通过“光伏+电动汽车储能”模式,在用电低谷时以0.3元/度价格存储光伏电力,在高峰时反向放电,年节约电费170余万元,员工更通过参与储能交易实现“开车不花钱还赚钱”。
“产业上游是新能源发电,下游是新能源汽车充电,充电网就是连接二者的‘腰’,腰板硬了,整个产业链才能打通。”赵健如此比喻。特来电的充电网对上消纳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对下服务千万辆电动汽车,中间通过智能调度参与电网削峰填谷,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力量。
从保障一辆车的安全,到调度一个区域的能源,特来电正以“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的三网融合模式,重新定义充电基础设施的价值内涵。这张日益强大的能源互联网,不仅为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底层支撑,更在全国范围内探索着绿色能源消纳与交通低碳转型的全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