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山东省消协消费教育大讲堂第五期《蜂蜜类产品消费知识讲解》

2025-08-12 17:15:2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蜂蜜作为一种天然营养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无论是日常饮用、烘焙调味还是保健养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然而,当前蜂蜜市场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掺假造假、夸大宣传等问题时有发生,让不少消费者在选购时感到困惑。今天的消费教育大讲堂主要围绕蜂蜜类产品消费知识展开,帮助大家学习蜂蜜产品常识,掌握科学选购和食用的方法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蜂蜜的基础知识与市场现状

(一)蜂蜜的定义与形成

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其形成过程包含蜜蜂采集、内勤蜂反复酿造、蒸发水分等多个环节,通常需要7~15天才能形成成熟蜂蜜。成熟蜂蜜含水量低(一般低于20%)、营养丰富,含有葡萄糖、果糖、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等传统功效。

(二)蜂蜜的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蜂蜜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山东作为农业大省,也是蜂蜜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区域,省内既有沂蒙山区、泰山周边等优质蜜源基地,也有众多蜂蜜加工企业和销售渠道。从产品类型看,市场上常见的蜂蜜包括洋槐蜜、枣花蜜、椴树蜜、油菜花蜜等单花种蜂蜜,还有百花蜜、蜂巢蜜、蜂王浆、蜂花粉等延伸产品;从销售渠道看,涵盖超市、便利店、电商平台、专卖店等多种场景,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但与此同时,蜂蜜市场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在蜂蜜中掺入蔗糖、果葡糖浆等物质;一些产品标注的“纯天然”“野生”等信息与实际不符;还有的通过虚假宣传夸大蜂蜜的保健功效,误导消费者。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二、蜂蜜类产品的常见类型与营养价值

(一)常见蜂蜜类型及特点

1.按蜜源植物分类

洋槐蜜,呈水白色或淡黄色,质地清亮,口感清甜,带有槐花的清香,不易结晶,适合日常饮用。

枣花蜜,颜色较深,多为琥珀色或深褐色,甜度高,带有枣花的浓郁香味,富含铁元素,适合女性和贫血人群。

椴树蜜,呈淡黄色或浅琥珀色,质地细腻,结晶后呈乳白色,口感柔和,带有椴树花的淡雅香气,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

油菜花蜜,颜色为浅琥珀色至黄色,甜度中等,带有油菜花的气息,易结晶,价格相对低,适合用于烘焙或调味。

2.按形态分类

液态蜜,是蜂蜜最常见的形态,刚从蜂巢中取出时多为液态,部分品种会随时间推移逐渐结晶。

结晶蜜,由于蜂蜜中葡萄糖含量较高,在低温环境下会自然结晶,如椴树蜜、油菜花蜜等,结晶后不影响营养价值,属于正常现象。

蜂巢蜜,连巢带蜜一起出售的产品,保留了蜂蜜、蜂蜡、蜂胶等成分,口感独特,但价格较高,需注意辨别是否人工造假。

(二)蜂蜜的营养价值与食用优势

1.天然营养丰富。蜂蜜中含有60%~80%的葡萄糖和果糖,能快速补充能量;同时含有多种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矿物质(如钾、钙、铁)和氨基酸,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2.食疗功效显著。传统医学认为,蜂蜜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对缓解咽喉干燥、便秘等有一定帮助。现代研究也表明,蜂蜜中的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延缓衰老。

3.食用方便多样。蜂蜜可直接用温水冲服,也可加入牛奶、豆浆、果汁中调味,还能用于烘焙糕点、腌制食品,适用场景广泛,深受大众喜爱。

4.适合特定人群。相较于蔗糖,蜂蜜中的糖分更易被人体吸收,适量食用对老人、儿童(1岁以上)较为友好,但需注意控制摄入量。

三、蜂蜜消费中常见的问题与风险

(一)掺假造假问题突出

1.掺杂异物。部分商家在蜂蜜中掺入蔗糖、玉米糖浆、果葡糖浆等廉价糖类,甚至添加增稠剂、色素、香精等添加剂,冒充“纯天然蜂蜜”。这类假蜂蜜不仅营养价值低,还可能因添加剂过量对健康造成危害。

2.以次充好。将低品质蜂蜜(如未成熟蜜、劣质蜜)冒充优质蜂蜜出售,或通过加热浓缩等方式处理未成熟蜜,掩盖其水分含量高、易变质的缺点,欺骗消费者。

(二)标签标识不规范

1.虚假标注。部分产品标注的“纯天然”“野生”“有机”等信息与实际不符,例如人工养殖蜜蜂生产的蜂蜜却标注“野生蜂蜜”,普通蜂蜜宣称“有机认证”但无法提供相关证书。

2.信息缺失。未按规定标注蜜源植物、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或标注模糊不清,导致消费者无法了解产品真实情况。

3.夸大宣传。在标签或广告中夸大蜂蜜的保健功效,如宣称“治疗糖尿病”“抗癌”“美容养颜”等,违反了食品宣传的相关规定,误导消费者。

(三)储存与流通环节的质量问题

1.储存不当。蜂蜜需在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若商家储存环境潮湿、温度过高,会导致蜂蜜发酵变质,出现酸味、气泡等现象。

2.流通环节污染。部分散装蜂蜜在销售过程中,因容器未清洁消毒、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等,可能受到灰尘、细菌污染,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四)价格陷阱与消费误区

1.低价诱惑。一些电商平台或地摊上的蜂蜜价格远低于市场合理价(比如,每斤售价低于20元),多为掺假产品,消费者切勿因贪便宜而受骗。

2.盲目追求“稀有”。认为“野生蜂蜜”“进口蜂蜜”一定更好,实际上野生蜂蜜可能含有毒素(如雷公藤花蜜),进口蜂蜜也可能存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且价格中包含高额关税和运费,性价比未必更高。

3.误解结晶现象。很多消费者认为蜂蜜结晶就是“掺了糖”,其实结晶是蜂蜜的自然属性,与品质无关,反而未结晶的蜂蜜可能经过高温处理破坏了营养成分。

四、蜂蜜类产品消费的实用建议

(一)科学选购蜂蜜产品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优先在大型超市、连锁药店、品牌专卖店等正规场所购买,这些渠道对产品质量把控较严,售后有保障。

网购时选择官方旗舰店或有资质的商家,查看店铺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避免在无资质的个人店铺或微商处购买低价散装蜂蜜。

若购买农家自产蜂蜜,需确认蜜源地是否安全(远离化工厂、公路等污染源),并要求查看相关检测报告(如有)。

2.仔细查看标签信息

检查标签是否标注“蜂蜜”字样(而非“蜂蜜制品”),确认蜜源植物、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等信息完整清晰。

对标注“有机”“绿色”等认证的产品,查看是否有相应的认证标志和编号,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真伪。

警惕标签上的夸大宣传,如“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这类表述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涉嫌虚假宣传。

3.学会辨别蜂蜜真伪

看外观,优质蜂蜜颜色均匀,透明或半透明,无杂质;掺假蜂蜜可能浑浊,有沉淀物或气泡。

闻气味,纯蜂蜜有对应的花香味,自然清新;掺假蜂蜜香味刺鼻或无明显香味,可能有蔗糖味。

尝口感,纯蜂蜜入口清甜,回味有花香,喉咙有轻微刺激感;掺假蜂蜜口感甜腻,回味短,可能有异味。

试浓度,用筷子挑起蜂蜜,纯蜂蜜呈黏稠的丝状,滴落时收缩成球状;掺假蜂蜜流动性强,滴落快,不成丝。

(二)正确储存与食用蜂蜜

1.储存方法。将蜂蜜密封后放在阴凉干燥处(温度10—25℃最佳),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开封后尽快食用,每次取用后及时盖紧盖子,防止吸潮变质。

2.食用禁忌。1岁以下婴儿禁止食用蜂蜜(可能含有肉毒杆菌孢子,引发中毒);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蜂蜜不宜用沸水冲服(高温会破坏维生素和酶类),建议用40℃以下温水冲泡。

3.合理用量。成年人每天食用蜂蜜不超过50克,儿童不超过10克,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肥胖、血糖升高等问题。

(三)警惕消费陷阱与误区

1.不盲目追求“野生”“进口”。野生蜂蜜产量极低,且可能含有毒素,安全性无法保证;进口蜂蜜需关注报关单、检疫证明,避免买到“假洋货”。

2.正确看待结晶。结晶是蜂蜜的正常现象,不影响品质,可将结晶蜂蜜放在温水(40℃以下)中慢慢融化后食用。

3.勿信“保健神效”。蜂蜜是食品而非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若有健康问题需及时就医。

(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1.保留购买凭证,购买蜂蜜时务必索要发票、收据或电子订单,保留产品包装和标签,这些是维权的重要证据。

2.主动投诉举报,如果买到假冒伪劣蜂蜜等,可先与商家协商退款赔偿事宜。如果协商不成,可拨打12345热线或登录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投诉,也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依法要求赔偿。

五、结语

蜂蜜作为天然营养食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甜蜜与健康。但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蜂蜜产品,消费者需擦亮双眼,认清掺假造假、标签不规范、虚假宣传等问题,掌握科学的选购方法和食用知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大家能学会辨别蜂蜜真伪,避开消费陷阱,在享受蜂蜜带来的美味与营养的同时,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期消费教育大讲堂由山东省蜂业协会秘书长刘长信主讲。

(通讯员:李倩,邹煦阳,关继昌)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郑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