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实业共舞,黄河之畔,一座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作为继雄安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起步区,正以“科技引领、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姿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棋盘上落子成势。这里不仅是政策创新的试验田,更是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现代化新城典范。
从崔寨片区崛起的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到大桥组团地下20米深处构建的立体空间,起步区作为“全省最重要的战略区域”,工商银行济南分行(以下简称“济南工行”)以“全产品、全链条、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为这片热土注入金融动能。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跟随采风团深入济南起步区项目建设现场,在机械的轰鸣中感受起步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杜姿霖 通讯员 姚晓璠
同业领跑,筑牢发展基石
黄河之畔,潮涌浪叠。
济南工行对起步区的支持始于战略领先。2021年9月,工商银行作为全省金融机构代表,与起步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率先构建“政银企”协同机制。
截至2025年6月末,济南工行累计为起步区提供融资超300亿元,同业领先。这笔资金如同“金融血脉”,精准滴灌至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园区开发等关键领域,形成“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表外融资”的多维支持体系。其中244亿元项目贷款重点支撑跨黄河桥隧工程、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标杆项目。
300亿元,不仅是数字,更是信任的刻度。工行的资金支持不仅规模大,更在于“快”与“准”。在地下空间项目审批中,济南工行从上报到放款仅用26天,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除项目融资外,济南工行还通过“表内+表外”“商行+投行”模式,为起步区提供多元化支持。针对轨道交通、水利等长期项目,该行联动工银理财、工银投资开展多元化资本运作,先后投放支持济南先投集团基建、轨道3号线二期工程等,并计划3—5年内推动成熟项目实现基础设施资产“上市”,为起步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表内外、一体化的长期资金解决方案。
科创赋能,打造策源高地
在起步区崔寨片区,一座以中科院高端科研力量为核心的创新高地——中科新经济科创园(以下简称“中科科创园”)已雏形初具。
根据《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发展总体规划》,该项目定位为国际一流的技术及应用研发平台,重点攻坚航空发动机、泛在智能与机器人、核技术应用、现代医疗健康等前沿领域。该园区总建筑面积61.7万平方米,涵盖研发楼、运营中心、人才公寓及地下配套设施,形成了明显的聚集效应。目前,园区配套的人才公寓已接近饱和,周边基础公共设施也在持续完善中。
针对该项目建设周期特点,济南工行创新设计“前期贷+项目贷”组合方案,在手续办理阶段投放10亿元前期贷款用于支持园区支付建材款,手续完备后再次发放11.9亿元项目贷款保障后期建设,精准破解科研基建项目的融资时序难题,助力园区在空天动力、高端医学影像、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结出丰硕成果。
如今,以该园区为核心的省级大学科技园获批,15个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同步组建的黄河母基金、碳中和科技基金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致力于形成“科技+金融+园区”的成果转化闭环。
地下拓界,构建立体新城
在大桥组团,另一项承载未来城市智慧的工程——地下空间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操作着精密水刀,在松软的黄河南岸土层中雕刻着一座精美宏伟的“地下城”。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构建起集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与市政管廊于一体的立体化城市网络。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复合的地下空间系统”,利用浅层、次浅层空间,打造立体城市。作为起步区“大桥组团”的核心工程,地下空间项目旨在解决高强度开发下的交通与配套难题。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地下部分规划了停车区、地下商业街区、管廊、冷热源系统等。
据了解,地下空间项目建成后,地下商业将与地铁7号线、有轨电车无缝衔接,日均客流量预计达5万人次;智慧停车场可同时容纳3000辆机动车,并配备新能源充电桩。
在这场城市进化论中,济南工行以“融资+融智”的金融创新,为项目建设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12月,该行开辟绿色通道,仅用26天便完成项目贷款审批,创下区域基建融资新纪录。截至2025年6月,4.8亿元启动资金已精准投放至关键节点。
从中科科创园的“从0到1”,到地下空间的“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济南工行正以“国家所需、金融所能、工行所长”为指引,诠释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深层逻辑。当金融活水与产业创新深度交融,一场产城融合的变革正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助力济南起步区在时代浪潮中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