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多元创新引领乡村蝶变 省属企业勇担使命探索乡村振兴新范式

2025-08-01 14:15:4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下,农业领域正涌现出多元创新实践。水发神农以秸秆“五化”技术为支点,将田间废弃物转化为饲料、燃料与肥料,构建起覆盖20万吨年处理量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浪潮农业大模型则以数据为犁,实现病虫害预警提前、灌溉效率提升的精准农事变革。山东海洋集团以“耕海1号”海洋牧场为标杆,将现代渔业与文旅、科技深度融合,带动千万级农民增收,勾勒出“向海图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雨

秸秆“五化”焕新颜

曾在田间的秸秆,如今在水发神农旗下山东成武伯乐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悄然完成蜕变,走向养殖场、工厂与果园,成为绿色、低碳、高效的产业新资源。作为一家致力于秸秆资源再利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每年处理秸秆达20万吨,涵盖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大蒜秸秆、花生秸秆等多种作物类型。原料经田间打捆、集中运输、初步风选分拣后,进入不同的深加工生产线。

这些深加工的背后,是公司围绕“秸秆五化”路径展开的产业延伸布局。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公司围绕“秸秆五化”路径进行产业延伸,年产秸秆粉1.5万吨、功能性饲料4000吨、黄储玉米秸秆7000吨、生物质颗粒和压块3万吨、生物质燃料产品12万吨、精细化秸秆原料2.45万吨及肥料化产品近2000吨,形成了涵盖“田间—加工—终端应用”的绿色循环经济链条。

秸秆的变革之路,离不开背后的研发实力支撑。公司设立秸秆技术创新中心,涵盖生物质燃料、饲料化、肥料化等多个方向,已累计获得19项实用新型专利。围绕秸秆饲料化,公司大胆采用物理研磨+生物发酵+营养提升三位一体技术路径,创新开发出多种功能性饲料产品,广泛适用于反刍动物、水产、畜禽等多个养殖领域。这一技术使秸秆真正实现了由“粗料”向“精料”升级。

秸秆从“粗料”到“精料”的升级,不仅提升了饲料价值,更推动了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公司还积极探索将秸秆饲料化工艺引入规模化养殖项目,从源头上为绿色畜牧业注入可持续动力。

秸秆资源的全链条利用,是水发集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水发农业集团同样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带动方面,在新疆喀什打造山东重点援疆项目——新疆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园,丰富了当地百姓的餐桌。项目西区为种植区,东区配套建设“运营综合体”,集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品研发、电商推广于一体,提升当地农产品价值;平台搭建方面,打造集“土地经营、良种育推、规模种植、精深加工、订单销售以及农资、农机、农技、农户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社会3 化服务平台,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科技赋能方面,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22 家。在新疆开展棉花生产智慧化管理,取得节水22%、节肥30%、增产8%的效果,亩均综合增效超过600 元。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的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实验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带动就业方面,容纳就业人口超过6 万人,服务社会企业超过4000 家。在新疆喀什建立现代农民技能培训学校,从山东省内和当地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培养超过2 万人。

农业大模型打造智能新图景

在农业现代化浪潮中,传统农事正经历“数据赋能”的发展。在蔬菜种植基地,通过手机就可以查看大棚内的实时数据:温度、湿度、土壤pH值……同时,系统实时提示灌溉时间、施肥数量。依托浪潮农业大模型生成的“AI种植手册”,农事活动实现了从“模糊管理”到“精准调控”的跨越。

蔬菜种植的数字化转型并非坦途,病虫害发现滞后、水肥浪费等问题仍是行业共性痛点。浪潮农业大模型聚焦环境态势分析、作物长势分析及作业指令生成三大核心环节,为当地接入农田土壤墒情、气象环境、作物生长等数据,构建起覆盖植保、灌溉、施肥的全流程智能决策体系。

从问题到解法,大模型的技术突破首先体现在对关键痛点的精准打击。据了解,以病虫害防控为例,大模型通过部署在田间的虫情测报仪、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实时采集病虫害图像数据,结合气象条件和历史农技知识,当地病虫害类型的精准识别与预警周期均提前了3~5天。而当系统监测到大棚内白粉虱活动量激增时,大模型立即触发预警并生成防治方案,指导农户精准施药,避免盲目用药导致的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

大模型的功能延伸进一步释放了智能农业的规模效应。浪潮农业大模型为该基地打造了病虫害预警、长势分析、水肥调控三大智能体,形成“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病虫害预警智能体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分析叶片病斑特征,结合气象数据预测病害扩散趋势,防控率提升50%;长势分析智能体利用无人机航拍与近地遥感技术,动态监测株高、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指标,生成个性化施肥方案;水肥调控智能体基于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自动计算灌溉水量与肥液配比,实现滴灌系统精准控制,灌溉效率提升30%,化肥用量减少30%。

技术架构的创新,则为智能决策的落地提供了“硬支撑”。据悉,通过整合智能传感器、边缘计算设备和云端数据分析平台,浪潮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万亩农田数据的实时汇聚与智能解析。在技术架构上,大模型深度融合农业知识图谱与深度学习算法,将农技专家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决策规则。例如,针对不同蔬菜品种的生长特性,系统自动匹配最佳温湿度阈值、光照强度等参数,并通过可视化驾驶舱向农户推送农事操作建议,让“新手”也能科学种田。随着农业大模型的持续迭代,浪潮正推动农业生产向“全链条智能化”迈进。

蓝色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作为山东省属骨干海洋企业,山东海洋集团在远洋运输、内河港航、现代渔业等多元板块绘就蓝色经济新图景,更通过“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等标杆项目,探索出一条海洋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共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1500余个就业岗位的创造到千万级农民增收,山东海洋集团经验做法为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4月15日,“2024山东企业(企业家)社会责任”发布暨“2025山东企业(企业家)社会责任”展示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山东海洋集团成功入选“2024山东企业社会责任卓越实践”。

近年来,山东海洋集团在远洋运输、内河港航、现代海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领军示范作用。建设运营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渔业苗种繁育基地、全国首制装备型海洋牧场综合体“耕海1号”,打造我省海洋领域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记者了解到,“耕海1号”是山东海洋集团精心打造的海洋牧场综合体项目,不仅融合了海洋渔业、海洋科技、海洋文旅和科普教育,还为山东省的“经略海洋”战略贡献了一份力量。该项目通过现代海洋渔业的创新发展,不仅带动了周边渔民的就业和增收,更实现了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格局。目前,“耕海1号”已成功安置就业人员1500余名,带动周边农民致富总额达到1000万元,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典范。

此外,山东海洋集团在烟台莱州还投资建设了明波水产陆基养殖产业园。该产业园占地5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实现了全循环水工厂化生产。这里年产优质海水鱼苗种高达2000万尾,商品鱼1000吨,其中斑石鲷苗种繁育及成鱼年产量稳居全国领先地位。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更为当地农民提供了300余个就业机会,年均新增农民收入超过上千万元。

在推进海洋牧场综合体项目的同时,山东海洋集团还积极探索与农户的合作模式,共同发展渔业苗种繁育。通过成立斑石鲷合作社、云龙石斑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组织,集团构建了“集团提供优质苗种和技术指导—合作社成员实施养殖—集团检查收购合格成鱼”的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据悉,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渔业苗种繁育基地的一期生产车间已竣工投产,这不仅标志着苗种繁育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更实现了滩涂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周边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贺楚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