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2025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主场活动在山东德州举行。现场,“能碳环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等10个产学研项目完成签约,这些合作的落地,展现了科协组织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融合方面的具体实践。
此次签约背后,是“企业提需求、科协搭平台、学会送服务”机制的有效运行。通过发挥大会平台作用,聚焦德州市11条标志性产业链和7大主导产业,推动学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形成需求与响应的闭环,这一过程也成为山东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
企业创新:从技术攻关到内生动力培育
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离不开企业的主动作为。从技术难题的攻坚突破到创新内生动力的持续培育,山东企业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创新主体的担当。
在德州齐河的山东宝鼎重工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正有序运转。该公司历时3年研发的曲轴锻件,已通过中国CCS、韩国KR、英国LR等国际船级社及全球发动机巨头工厂的认证。
“曲轴是船舶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制造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造船工业能力。”公司研发部经理、科协副主席常福华介绍,通过内部人才培养、招才引智及校企合作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企业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远洋船舶制造产业链。董事长、科协主席王峰表示,企业现有的100余项发明专利,均对应着曾经的技术瓶颈,每一项成果都来自持续的技术攻关。
德州市高新区的禹王集团,2001年在市科协支持下成立企业科协,是山东省较早成立科协组织的民营企业之一,且入选山东首批企业科协建设试点单位。“我们通过禹王大学、3套竞赛活动和6项奖励政策,鼓励员工参与创新。”集团总部战略运营管理中心经理马洪丽说,2021年以来,员工创新参与率达100%,年均立项创新提案400多项,目前已在大豆深加工等四个领域成为行业技术创新主体。
位于德州德城区的山东格瑞德集团,近年来推行“研究定向发展”模式,企业科协要求各研究小组每年开展约40项创新活动,同时每年投入200余万元用于研发奖励,以激发创新活力。
据统计,2024年德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超100家,总量突破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65家,增长22%,增幅全省第一;全研发投入115.8亿元,占GDP比重3.04%,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居全省前列。
科协助力:搭建桥梁激活创新生态
企业创新活力的迸发,并非孤军奋战。在这一过程中,科协系统如同纽带与桥梁,通过精准对接资源、搭建合作平台,为创新生态的激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何为科研实力强的企业做好服务,需要深入了解需求。”山东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暘说,2023年起,她多次走访山东有研,2024年3月了解到企业有硅片切割工艺升级需求,随后多方联络,于当年7月为其匹配到合作企业,目前项目推进顺利。
在此次大会上,山东有研艾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与山东东晨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电子学会签署《能碳环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长期合作协议》,旨在提升节能降碳与信息化水平。
山东宝鼎重工的技术突破也得到了科协系统的支持。2019年,通过省科协引进山东建筑大学景财年教授团队,解决了大型轴类锻件晶粒问题;2020年,借助省工程师协会对接翟同广教授,解决了齿轮钢带状组织超标问题;2022年,引进刘剑辉博士,攻克了船舶传动轴性能波动难题。“各级科协、学会和高校院所在人才、平台、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常福华说。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山东省科协组织63项活动,45名院士、700余位专家与600余家企业参与,征集需求230余项,推介项目177项。去年以来,24家全国学会服务团落地山东,促成成果26项;省级学会建成立30个产学研平台,企业服务站87个。
协同发展:推动创新资源精准对接
无论是企业的内生创新,还是科协的桥梁作用,最终都指向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准对接,而区域协同发展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作为全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德州同时承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被定位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当地在北京中科院设立协同创新中心,在本地建立京津冀创新转化中心,已吸引39家央企、15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的模式。
此外,山东省科协积极对接国家级学会,推动产学研合作。今年,围绕德州产业需求,促进其与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作,并推动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与德州学院共建“全国功能发酵制品生物计算应用研究中心”,这些合作将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
企业的创新需求与外部的技术资源有效对接,形成了创新发展的合力。以企业内生需求为基础,借助外部资源赋能,通过科协组织的衔接,山东正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