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小红书观鸟趋势报告》发布:搜索量增长19倍,年轻人爱上“抬头观鸟”

2025-04-27 15:43:1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4月27日,小红书发布《观鸟趋势报告》,报告显示,“观鸟”这一小众爱好正在年轻群体中快速普及:近一个月小红书上的“观鸟”搜索量同比增长19倍;近一年“观鸟”相关笔记发布量是过去十年总和的1.2倍,热度已与“柳絮”、“公园20分钟”、“放风筝”等春日热门话题持平。

“抬头就能参与”,观鸟正从“专业”变得零门槛

观鸟,曾经是个技术活儿。现代观鸟活动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最早是一种贵族的消遣方式,并逐渐引入了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器材。观鸟爱好者往往需要配有望远镜、长焦镜头等设备,熟读《鸟类野外手册》等权威图鉴,掌握野外生存技能,去往特定的观鸟湿地对野生鸟类进行系统观察、拍摄和记录。

在小红书上,活跃着大量“观鸟”爱好者,截至2025年4月,小红书“观鸟”相关笔记已超77万篇。其中不乏专业的观鸟爱好者分享“最佳观鸟点”和推荐观鸟望远镜。但过去一年,更多人加入了观鸟者的行列。

《小红书观鸟趋势报告》显示,观鸟人群变得更年轻了。两年前发布相关笔记最多的用户年龄在35岁左右;而最近一年,25岁左右的用户已成为观鸟内容的主要创作者。

观鸟也正从“硬核户外活动”变成更多人生活中的小爱好。以往“专业设备+鸟类图鉴”的配置,正在被“对自然的好奇心+一部手机”所替代。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手机观鸟”相关笔记数量是2014-2024年总和的3.5倍。观鸟地也从专业观鸟湿地延伸至小区、路边、阳台。

“观鸟正在成为一种‘抬头就能参与’的新生活方式。”小红书相关负责人表示,“用户不再单一追求专业设备或珍稀鸟种,而是享受亲近、探索自然的过程。”

从“举手提问”到“评论区云观鸟”:社区互动催生观鸟文化

观鸟爱好者在小红书涌现并不奇怪。用户乐于在这里分享自己的观鸟成果,报告显示,观鸟相关笔记平均每篇配图达4.5张,远超晒娃笔记的2.8张和晒猫笔记的2.6张。

友好的讨论氛围让这些笔记通常能收获数十条以上的评论,有用户发布了一条笔记,表示“想要看小鸟”,在评论区就收获了1800条“晒鸟”评论,成功实现了在线观鸟。

“发现、分享、互动”的链条催生了小红书上独特的观鸟文化:专业与趣味融合,求知与求乐并存。

当用户提问“这只胖鸟叫什么”,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严谨的学名“北长尾山雀”,也可能是更易记的“行走的小肥啾”;专业的知识分享创作者会认真科普“夜鹭和苍鹭的区别”,这些笔记能获得上千的点赞和收藏;而普通用户也可以根据它们的习性,称呼它们为“夜师傅”和“长脖老等”。

过去困扰专业观鸟者的拍摄失误也变成了快乐源泉。用户@糖醋大排 发起“小鸟糊图大赏”挑战,主动晒出自己拍糊的“鸟片”,并邀请其他用户分享观鸟“翻车现场”,超300名用户的参与让评论区变身鸟类抽象艺术展,有人贡献“幻影忍者版麻雀”,有人拍到了“潦草奔跑画眉鸟”,有用户认真分析一团色块:“根据模糊的绿色判断,可能是只愤怒的小鹦鹉”。 

在友好轻松的氛围下,观鸟人们也不再单一追求拍摄出高清数毛的“标准照”或优雅端正的“证件照”,那些意外捕捉到的滑稽瞬间、笨拙姿态反而更显生动可爱。用户@手抖星人 分享的“夜鹭捕鱼翻车”照片获得了3千点赞,评论区变身脑洞现场:“什么翻车了,这明明是在仰泳”,“是夜师傅在泡澡”。在社区内,这些不够“完美”的观鸟记录,反而因真实有趣获得了大家的点赞。

“观鸟的魅力在于它的‘无用之美'。”观鸟一年半的用户@李大碗的菜园子 说:“了解蓝歌鸲的尾巴上下摇、山鹡鸰的尾巴左右摇可能没什么用,但无用之美,也许才是真正的快乐。”

多地文旅部门已注意到这一趋势,云南、四川、湖北、海南等数十家地方文旅账号纷纷在小红书发布观鸟攻略,推荐观鸟地点和当地特有鸟类。小红书摄影也发布了“自然摄影倡议”,呼吁敬畏自然,文明记录鸟类自然状态。

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24年2月,小红书月活用户超过3亿,已成为人们生活分享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