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均重点强调了“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检察机关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起诉人数同比上升53.9%。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激增的社会大背景下,互联网平台的治理能力直接关系数亿用户的财产安全。3月10日,小红书在北京举办了首个反诈开放日并公布了2024年反诈数据报告:全年共处置涉诈违规账号492万个,主动拦截94.3%的诈骗行为,诈骗举报量下降60%。
小红书诈骗治理团队负责人苍连在开放日现场分享了诈骗治理的经验与挑战。她介绍,当前网络诈骗具有“更新迅速,链路复杂”的特征。为应对这些挑战,平台建立诈骗治理系统,并通过AI等技术提升反诈模型的风险识别,加强全场景多形式的风险提醒等。
参与开放日的学界、业界专家、警方代表及小红书诈骗治理团队就反诈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各方均表示,面对激增的电信网络诈骗,警企联动针对诈骗团队的高效打击,电信、互联网平台等多跨主体的紧密协同,用户不断提升的防骗意识,共同构成的“共同治理”体系,才能让反诈取得更好的效果。
小红书建构诈骗治理的多重“防线”
据苍连介绍,当前网络诈骗的方式和话术都变化极为迅速。2024年,小红书上出现了近120种诈骗方式,同比增加了25%。如游戏皮肤诈骗,骗子声称免费送用户游戏皮肤,后以解冻账号为由要求用户转账;如薅骗子羊毛诈骗,发布笔记揭批诈骗行为,称可以“薅骗子羊毛”,实际上是引流用户兼职垫资。新型诈骗往往对特定人群投其所好精心设计,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此外,诈骗分子为对抗平台规则,还会不断“发明”变体话术,结合中英文、数字等元素,数量繁多,不断挑战模型识别。例如导流到其他平台的话术变体不下500种。
针对网络诈骗的特质,小红书建立起一套全链路治理治理体系,对诈骗行为实施和诈骗上下游链路进行打击,对平台内风险进行持续挖掘、识别 、处置和监控。目前,反诈治理团队已建立超过100种诈骗行为识别模型,并通过笔记、私信、评论等全场景、多形式的提醒机制,有效加强了对诈骗风险的阻断。
据悉,2024年,小红书月均拦截风险登录6亿次,月均推送风险提醒3700万次,月均保护易受害人群140万人,月均向潜在受骗用户外呼12.3万次。苍连说:“平台用户对诈骗单日举报量,2024年底比年初减少了60%,呈现显著下降。”
反诈“卡点”亟需共同治理
苍连也表达了平台在反诈提醒上客观上遇到的难点,比如站外导流难追踪的问题。苍连介绍,诈骗行为在平台内通常伪装成正常笔记和交流,不触及诈骗核心环节的诱导转账或资金流转,诈骗特征不明显,平台辨别存在困难;诈骗者往往将用户引导至第三方平台实施进一步诈骗活动,这一比例高达95%,导致难以实现有效追踪。
中国犯罪学会副会长兼信息犯罪防控专业委员会主任皮勇教授分享了反诈面临的严峻形势:每年我国司法机关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投入了巨额的办案成本,仍然远远赶不上已经形成犯罪生态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生速度。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占总刑事案件超50%,根据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在全部起诉的刑事案件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占比为18.8%,有超过60%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未能受到审判。
皮勇认为,“打防结合、共同治理”新策略是解题的核心。在强化了对包括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内的网络犯罪的刑事打击的同时,也需要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各方共同防治犯罪。
皮勇还指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关键,是在犯罪形成过程中及时阻断犯罪的发展,这需要网络用户积极主动地接受反诈警示教育、使用公安机关反诈APP寻求帮助、事前与亲友充分商量、克服恐惧、贪婪、痴迷等心理。“网络用户在网络空间生活工作中,要时时绷紧防范诈骗的心弦。”
警企联动反诈效果显著
“共同治理”已经被落实在实践中。小红书案件打击负责人艾吉介绍了以涉诈打击情报合作为核心的警企联动模式。 小红书平台通过技术手段与大数据分析,向公安机关提供高质量的线索和数据支持,及时发现并识别潜在的诈骗风险;同时建立了涉诈资金快速冻结机制,对于公安反馈的涉诈资金进行及时拦截;平台还针对高发诈骗成立专项进行打击,目前重点打击专项包括涉未成年诈骗专项、涉公检法诈骗专项、暑期涉诈黄牛专项等。
2024年,小红书反诈案件打击团队全年累计向各地公安机关提供涉诈案件线索1665条,移交有效诈骗窝点线索213期,协助打掉跨省涉诈犯罪团伙27个。
苏州公安局金牌反诈讲师朱钰呼吁全社会共同反诈
苏州市公安局金牌反诈讲师朱钰警官应邀在开放日现场分享了苏州警方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经验,结合案例介绍了基层公安机关丰富多样的反诈宣传形式。朱钰警官特别强调了警企合作的重要性,“互联网平台发现诈骗风险后及时同步警方,警企联动,可以早发现快打击,减少人民群众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