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向“新”出发,青岛精耕细作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4-05-18 18:37:5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抢滩蓝海、未来产业加紧布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全球经济版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一个城市向上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作为“两业融合”试点城市,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长久以来,青岛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获悉,日前,青岛市政府印发《青岛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谋划实施“六大行动”,在扎实推进“更新”“换新”重点任务中,实现城市产业发展的新跃升……谋定而后动,从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到布局未来产业,青岛在向新、向实、向未来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策先导 制造业迭代攀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日前,青岛市印发《青岛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谋划实施“六大行动”,通过实施高水平工业技改行动、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高品质供给升级行动、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和标准提升行动,在扎实推进“更新”“换新”重点任务中,实现城市产业发展的新跃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行动分阶段地提出了到2025年和2027年的目标任务,指向鲜明地锚定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这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可谓是一脉相承。

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中指出,实施推动高水平工业技改行动,要推动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跟踪推进重点技改项目500个以上,竣工100个以上,实现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每年增长10%以上。到2025年,青岛要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全覆盖,培育国家级5G工厂10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工厂揭榜单位达到16家,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企业100家左右,力争累计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生态工业园区5个以上。

此外,作为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城市之一,青岛全市规上工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已超过90%。《实施方案》指出,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93%、76%。据悉,上述两项标定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指标,均高于山东省在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目标。

透过《实施方案》,不难看出紧抓“更新”市场机遇的背后,青岛还希望通过这场深入产业和城市发展肌理的变革机遇,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推动制造业迈向新高度。

创新生态 剑指万亿产业集群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另起炉灶、抛弃既有。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从来都不是对立关系。面临平衡“新”“旧”发展问题,青岛在顺应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再造”,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2023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收入3718亿元,海信集团2023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关口,实现近两位数增长。在两家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一大批新兴产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青岛还拿下了智能家电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两面“国字号”旗帜。

全球首创空调可变分流技术;推出全球首台4万级分区Mini LED电视……2023年,青岛企业接连不断推出的首创产品无疑是青岛智能家电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最好注脚。

作为家电领域的唯一一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创中心已突破变频芯片、智能传感等多项关键技术,其中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申请专利超百项,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智能家电全场景创新及中试基地,联合兆易创新、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行业龙头企业和顶级科研机构,围绕芯片测评等为全国15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吸引兆易创新、中家智锐等10余家企业到青岛落地。

从传统家电进阶为智能家电,青岛加速产业转型跨越,集聚创新生态,截至去年12月,青岛市智能家电产业集群集聚企业2258余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创新载体5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97家,独角兽企业7家,本地注册上市企业15家,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剑指万亿产业集群。

向新聚力 抢滩新产业蓝海

面临变局与新产业蓝海,青岛也抢先向“新”布局,大力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仅2023年,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当下,国内外一众科技巨头企业加速布局虚拟现实产业,我国“十四五”规划也将虚拟现实列为数字经济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青岛作为国内最早布局虚拟现实产业的城市之一,以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为起点,积极推动“虚拟技术”加速向“现实成果”转化,目前,青岛已经聚集了歌尔、大朋VR 等100多家产业链企业。在青岛另一个产业专业园区——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挂牌成立一年多来,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聚力项目引建、要素保障和产业培强,在新型显示产业图谱上,青岛的显示度不断提升。

目前,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已集聚京东方、海信视像、融合光电、万达光电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业龙头,加速壮大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的同时,也一改“缺芯少屏”的局面,助力了青岛的持续向“新”聚力。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实现营收489亿元、同比增长17%;开工在建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347.5亿元,待建项目3个、总投资55亿元。园区今年预计营收可达600亿元。

面向未来 聚焦绿色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既是“从无到有”的新兴产业的建构,也是对既有产业“从有到优”的颠覆和重构。作为国家首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青岛有着一系列领跑行业的探索。

2023年,双星集团入选跨国企业100强、跨国指数位列第二位,营收和利润均创历史新高。营收实现266亿元,六年平均增长96%,利润同比增长136%,成为轮胎行业唯一一家入选“年度ESG 卓越实践案例”。

在“从有到优”的焕新、绿色发展方面,双星集团攻克了全球废旧轮胎循环利用领域的17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发了填补空白的废旧轮胎绿色裂解和炭黑再生技术及智能化装备,将废轮胎通过裂解,转化为“40%的油,30%的炭黑,20%的钢丝和10%的可燃气”,真正实现了“零排放、零残留、零污染、全利用”,其废旧轮胎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废旧轮胎循环利用领域的领头雁。

截至目前,双星集团已在山东省青岛市、河南省汝南县、湖北省十堰市建成3个废旧轮胎循环利用“工业4.0”智能化工厂,每年可处理废旧轮胎近2000万条,成为全球最大的废旧橡胶绿色循环企业,实现对废旧轮胎的无害化、减量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安全、环保、能效、高品质、智能化5S超标准示范,为全球贡献废旧轮胎绿色处理方案。

事实上,作为国家首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青岛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上有着一系列领跑行业的探索,也将通过新一轮的更新行动构建更强大的回收循环产业能力。据上述《实施方案》,到2025年,报废机动车规范回收拆解量达到4.5万辆,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15%;到2027年,报废机动车回收量年平均增长10%,废旧家电回收量年平均增长8%,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

实干发力、绿色发展,推动着青岛这座“制造强市”迈向产业质效提升的“新高度”。公开资料显示,一季度,青岛全市生产总值为3743.5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增速高于全国(6.1%)、全省(9.0%)3.9和1.0个百分点。在35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0%。

当下,聚焦新质生产力,青岛因地制宜抢抓更新、焕新机遇,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奋力谱写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新篇章”。未来,随着产业规模和资源要素的积累,青岛将更有作为。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晓彤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郑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