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举办了“红村绿电 赋能沂蒙”媒体看电网活动,邀请新华社、中经社、人民网、新华网、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商报、大众网、临沂日报、临沂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的记者,走进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地采访,深入报道电力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生动实践。
在朱村,媒体记者先后来到中国柳编非遗文化馆、“零碳”电力彩虹驿站、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实地采访。他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整个朱村全部实现了绿色清洁能源用电,古风浓郁的朱村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网山东电力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朱村积极探索打造了“电力赋能 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国网临沭县供电公司投资新建改造了2个台区、3.5千米线路,实现了10千伏线路多联络供电,通过线路互联互供,引入周边的小水电,与光伏发电形成互补,促进新能源消纳;积极服务朱村片区170余户村民总容量2800千瓦的屋顶光伏并网,实现年发电收益180余万元;利用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雨棚建成115千瓦的光伏电站,与6台充电桩、100千瓦时储能站一体运营。如今的朱村,整个村子的用电全部是水电、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是名副其实的“绿电村”。
柳编是临沭县的传统手工艺,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临沭也因此被授予“中国柳编之都”称号。在柳编展览馆,记者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柳编产品,品类多样、精美实用,让人爱不释手。据临沂荣华文创藤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全介绍,在传统的柳编工序中,柳条需要经过人工收割、晾晒、去皮、熏蒸后才能用于编织,费时费力,无法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如果走海运发往国外,柳编产品容易受潮发霉,需要对柳条进行晾晒烘干,但是夏天雨水多,需看天干活,常常影响工期。
“现在好了,有了电动破皮机、电蒸锅、电力烘干机……原来的人工操作被替代了,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工成本,也不用再看天吃饭了,阴雨天也能快速生产出优质产品。”张志全说。
随后记者们来到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青云地瓜”所在地青云镇,被称为“地瓜书记”的于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长义介绍,背靠优质化肥基地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于家山村的地瓜种植面积在2000亩左右,产值近千万元。
种植地瓜,育苗和窖藏两个环节特别重要,对温度、湿度、环境均有较高要求。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苗稀、苗弱等问题,地瓜存储不当没几天便会腐烂。
为支持地瓜产业健康发展,临沭县供电公司主动靠前服务,铺管架线,更新电力设备,仅2022年以来,就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21.20千米,新增变压器39台,新增容量12200千伏安,新建改造0.4千伏线路18.02千米。在坚强电力的加持下,于家山村实现了电气化恒温育苗,大多数储藏窖都上了电气化控温控湿设备,窖藏地瓜质量有了保证。
地瓜长得好,还得有好的养料。临沭县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的优质化肥生产基地。记者们来到全国最大的高塔复合肥生产企业——山东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实地探访。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上设备前,记者们看到,化肥从包装到装卸到运到仓库,全部由机械自动完成。“我们有10条流水线实现了自动化,这对电力的可靠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电公司的服务既主动又高效,完全不用担心电的问题!”史丹利临沭分公司企业品管部经理张枭杰说。
参加活动的大众日报记者张思凯表示,在电力赋能加持之下,临沭县积极推动产业链升级,带动全县人民增收致富,走出了多元联动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丁一凡
通讯员 高颖 崔浩杰 薛克城 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