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迈向世界一流梯队,成为世界顶级商用车品牌之一。”8月30日,在中国重汽“重组改革创新发展四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回顾四年来改革成果,并提出百年重汽的下一站征程。随着未来发展新航向的确立,中国重汽的下一个十年将带给人们更多畅想。
8月30日上午,中国重汽改革创新发展四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中国重汽供图)
历史最好业绩,重卡市占率跃居全国第一
刚刚过去的2022上半年,中国重汽的重卡市场占有率从重组前的16.5%提升到23.3%,从国内行业排名第三位跃居到第一位;柴油轻卡市场占有率从重组前的12.5%提升到15%,从国内行业排名第四位跃居到第二位。重卡出口占我国行业出口总量的50%,今年1-7月份达到了创历史新高的4.83万辆,同比增长46%。
回想四年前,“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用3-5年时间成为中国第一”是谭旭光出任中国重汽“掌门人”后确定的新目标。如今,这份成绩单也圆满兑现了四年前的承诺。
不仅如此,中国重汽重组以来的经营数据,也实现了企业历史最好业绩。
数据显示,重组后的2019-2021三个完整年度,中国重汽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562亿元,较之前的三年同比增长56%;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9亿元,较之前的三年同比增长110%;累计销售整车116万辆,较之前的三年同比增长59%。
经营业绩大幅提升的同时,中国重汽的资产质量也在明显好转。重组以来,中国重汽陆续剥离房地产、医院、幼儿园、低端零部件、非主业参股企业,累计退出企业89家,非主业资产变现90亿元现金流,集团资产负债率从70.3%降到60.2%。
一方面是提质,另一方面企业的降本增效改革同样成果显著。通过公开透明招标,所有费用实行归口管理等措施,中国重汽累计采购降本贡献251亿元。其中办公费从2018年的7518万元下降到2021年的3800万元,降幅49.5%,累计降本3718万元;接待费从2018年的7059万元下降到2021年的1503万元,降幅78.7%,累计降本5556万元。
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高效市场化经营机制
靓丽的成绩,源自大刀阔斧的改革。“三能”机制、主辅分离、降本增效……在谭旭光带领下,一系列改革措施让中国重汽“在壮士断腕的改革阵痛中突围”。
“曾经的中国重汽,领导团队缺乏梦想、缺乏激情、缺乏合力,是典型的‘高楼大厦机关病’,还面临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包袱沉重、四处流血等一系列‘病变’。”谭旭光在中国重汽重组改革创新发展四周年纪念大会上直指企业痛点。
于是,立足企业内部现实,中国重汽刀刃向内,开展自我革命。2019年1月24日,职代会通过了《中国重汽集团深化改革十条意见》,开启了“海陆空”全方位同步改革,推动中国重汽机制市场化、业务核心化、管理精益化,为高质量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人员管理上,中国重汽迅速导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市场化“三能”机制。
通过公开透明竞聘等方式,中国重汽实现领导干部数量降幅27%,平均年龄下降5.04岁,80后干部占比从27%提升到68%。高质量招才引智中高端人才6800多人,其中博士从2018年的9人增长到现在的136人。同时全面推进高目标、高竞争、高激励的市场化考核,彻底打破了“大锅饭”,以业绩论英雄,真正拉开收入差距。
在企业文化上,中国重汽全面导入了以“约法三章”为核心的团队文化、“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的核心价值观、“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文化、“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效率文化,重塑了中国重汽领导干部的精气神,为“一潭死水”的中国重汽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此外,中国重汽通过开通高管团队博客,创新建立起巡察、审计、督查、曝光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等行动实现透明管理,让企业在良性生态下健康运行。
坚持科技造梦,实现行业一流科技
解决了企业的内部问题,中国重汽开始心无旁骛攻主业,用实际行动不断推动自身从引进、模仿、跟随向自主正向研发的历史性转变。
过去的四年间,中国重汽研发投入从2018年的1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7亿元,增幅185%,四年累计100多亿元,超过之前十年投入的总和。研发人员从2018年的1102人增长到现在的3561人,增幅223%。
此外,中国重汽搭建全球创新平台,畅通专家晋升通道,实施揭榜挂帅制度,重奖科技创新成果,大力鼓励自主创新研发。
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就是中国重汽重组改革以来,坚持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8月29日下午,在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现场,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看到,物流AGV小车来回穿梭,不停挥舞的工业机械臂在有序进行高精度作业,而有些生产线甚至看不到一个人。
据介绍,该项目重卡生产线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更有诸多首创技术,车架全自动纵梁加工生产线和焊装生产线全自动化率达到100%;冲压生产线在国内商用车首次采用伺服压机+数控液压垫;总装生产线采用行业首创的无线非接触式供电技术。
依靠全球先进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主要生产黄河X7系列、豪沃TH7系列、豪沃TX系列等重卡产品。其中黄河X7作为中国重汽全新一代高端物流牵引重卡,首次引入可以与乘用车媲美的整体线型设计,拥有<0.37超低风阻,实现了向世界一流水平的迈进。
未来,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将利用新能源、智能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传统整车产品向新能源、智能网联绿色产品的转型升级。
迈向世界一流,开启百年重汽新征程
回顾过去,从中国制造的第一辆重型卡车黄河JN150开始,中国重汽经历了从黄河到斯太尔,从豪沃到汕德卡,从逆向研发到正向开发,中国重汽走出的每一步,都在引领商用车行业前行。
如今,黄河重卡已经重塑世界级重卡科技创新“新高度”。此外,中国重汽还研发出国内第一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黄河”牌雪蜡车,实现无人驾驶电动集卡、氢燃料电池重卡在港口等多场景批量应用,研发出全球首台日检1.2万管的移动核酸检测车,在科技防疫中彰显国企担当。
4年“强势跃升”,只是一个发展阶段的缩影。回看四年的发展历程,谭旭光认为,中国重汽之所以改革成功,在于心无旁骛攻主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发展之路。
但“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完成时,永远走在路上”。谭旭光认为,必须在持续改革中爆发奔腾不息的澎湃动力,创造性完善业绩导向的多元化、“高弹性”绩效考核体系,立即落地股权激励,让核心人员有股权,让员工有利益,让企业有发展。
“我们用4年的时间实现了中国产品领先,要再用3-5年的时间,全面迈向世界一流梯队,成为世界顶级商用车品牌之一。”谭旭光说,未来中国重汽要构建坚不可摧、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具体来看,中国重汽研发投入占比要从现在的4%提升到6%以上,从集成应用研发向前沿基础研究转型,在智能驾驶、车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掌握一批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坚持开放“竞合”理念,与全球同行企业开展链合创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对标赶超世界最高水平。汇聚最强大脑,研发人员从现在的3561人增长到万人规模。
诞生于1930年的中国重汽,走过了92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多次跌宕起伏的破产重整,将“百年重汽”作为企业的下一站征程。随着未来发展新航向的确立,中国重汽的下一个十年将带给人们更多畅想。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冯云云 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