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置仓模式生鲜电商的命运引发业界关注。继每日优鲜全国极速达停业、被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约谈后,叮咚买菜发布了二季度业绩报告,首次实现阶段性盈利。不过,这份趋势向好的业绩报告背后,却在用户数据、订单量上继续打着“哑谜”。另一方面,叮咚买菜深陷撤城、裁员风波中,同时也在尝试搭建自有品牌打造“商品力”。前置仓生鲜电商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似乎也充满着不确定性。
叮咚买菜(资料图)
首次实现阶段性盈利
7月底,每日优鲜全面败退,引发市场对于前置仓模式生鲜电商行业的担忧,也让大家将目光转向了每日优鲜的“老对头”叮咚买菜。
8月11日,叮咚买菜发布了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二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叮咚买菜该季度实现营收66.3亿元,同比去年增长42.8%;其中产品收入环比增幅较高,为21%,服务收入环比增幅则是17%。销售额方面,GMV为71.2亿元,同比增长32.3%。Non-GAAP净利润2000余万元,首次实现阶段性盈利。
不过,业界有分析认为,阶段性盈利看似为前置仓模式注入信心,但叮咚买菜业绩向好,也离不开今年二季度上海疫情期间保供的拉动。
有关媒体报道称,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坦言,公司第二季度的盈利是受到了疫情的部分影响。展望第三季度,叮咚买菜可能会略微亏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叮咚买菜在最近几期财报中开始对用户数据、订单情况避而不谈。
在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其未披露订单规模,仅披露用户数据为1050万,到了2021年四季度、2022年一季度财报,用户数据也不再披露,而是用订单数据代替。直到2022年第二季度,这两个数据都不再亮相。关于订单总数的数据停留在2022年第一季度,为8060万份。
对此,关注生鲜电商赛道的投资人陈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称,营收和GMV上涨,应该主要是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疫情期间的客单价上涨带来的,或许订单量和用户数据没有那么可观。
关店撤城降成本
事实上,叮咚买菜近几年来日子并不好过。2019年-2021年期间,叮咚买菜处于持续亏损状态,累计亏损近120亿元。
本次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叮咚买菜的流动资产有71.23亿元,而流动负债有79.41亿元,本身流动资产已经不能覆盖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20.12亿元、短期投资为40.52亿元,也就是说,最直接能变现的资产共计60.64亿元。而最直接的短期内要还的钱,包括流动负债中的应付账款、短期借款,这两项加在一起是59.52亿元。
与此同时,今年叮咚买菜不时传出大幅裁员、接连撤城的消息。今年5月底,叮咚买菜传出裁撤多地业务的消息。5月31日18点起,叮咚买菜在安徽宣城、滁州,河北唐山、广东中山、珠海等城市停止服务,天津地区则于6月15日18点停止服务。
目前,叮咚买菜平台上显示正常经营的城市仅存27个,较其鼎盛时期减少近10个城市,整体数量缩水近1/4。而从2021年第四季度的财报开始,叮咚买菜也不再公布前置仓的数量。
业界有分析称,此举是因为叮咚买菜的止亏需求,大批量撤城“断臂”,降低成本,是短期止亏的唯一路径。对此,记者日前发送采访函向叮咚买菜咨询,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发力自有品牌
叮咚买菜也在积极寻求“破局”途经。
去年,叮咚买菜确立“商品力是第一推动力”的策略,不断发力供应链和商品力推动公司毛利率的持续提高。2022年第二季度,叮咚买菜毛利率为31.6%,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7个百分点。
据悉,2021年,叮咚买菜内部即成立了精酿啤酒商品专项组,专注精酿啤酒的商品开发,推出“1972农场”精酿原浆鲜啤等自有品牌产品,并引入“日日鲜”概念,在架只售24小时。此外,叮咚买菜在预制菜、面点烘焙等领域也在持续发力,目前已经推出“蔡长青”“叮咚王牌菜”“良芯匠人”“保萝工坊”等20余个自有品牌。
业绩公告显示,2022年Q2,叮咚自有品牌商品销售额占比已达到17.5%,其中大部分都是叮咚食品工厂研发与加工。有报道称,叮咚买菜具有市场差异化的特色商品已经达217个SKU。
业界有分析认为,叮咚买菜将商品力提升作为发力方向,通过调整品类结构、增加自有品牌产品等方式,驱动客单价、复购率和单仓订单量上升,提升履约效率,试图寻找商品流通的上中下游价值链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叮咚买菜的一系列自有产品探索,让不少消费者联想到盒马鲜生对品牌力的打造。通过商品跟年轻消费者打成一片的策略,让盒马在生鲜零售的赛道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但是,从方法论到基础设施,叮咚买菜能否成功建立全流程的自有品牌研发生产体系,像盒马一样累计上千有影响力的SKU,仍有待市场检验。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姮 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