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产值4100亿元 利税915亿元 生产汽油3150万吨…… 50岁济南炼化交出社会责任硬核答卷

2021-08-17 15:16:4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50年与奋斗相伴,50载与时代同行。齐鲁大地、泰山脚下、黄河之滨,一代代济炼人实干担当、尽责奉献,矢志“精优强美”绿色企业建设。

我们,为碧水蓝天担当。一个优秀的企业首先是心怀“国之大者”,担当社会责任的企业。50年来,济南炼化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为泉城碧水蓝天尽责,始终做到:凡是环境保护需要投资的钱一分不少,凡是不符合环境保护的事一件不做,凡是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效益一分不要。近年来,累计投入10余亿元相继建成投用14个“碧水蓝天”环保项目,连续保持“4个100%”——污水处理率100%、外排废水达标率100%、外排工业废气达标率100%、工业废渣处理率100%。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以减碳降碳为重点的新阶段,济南炼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践行绿色低碳,推进节能减排,努力为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为美好生活加油。努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是激励济南炼化不懈奋斗的初心和原动力。50年来,济南炼化成长为推进城市现代化能源供给、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所提供的能源和化工产品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增进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为社会提供汽油、柴油、液化气、道路沥青、聚丙烯、航空煤油、硫磺及润滑油基础油等50余个品种、牌号主要产品,产品质量多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荣誉;紧跟国家清洁油品换代应用步伐,不断升级产品质量,国五、国六油品生产销售和投放市场提前完成。济南炼化以洁净的油品注入一个个油箱,以环保型橡胶增塑剂融入滚滚的车轮,以清洁航空煤油驱动起飞的航班,以聚丙烯产品汇入街头流行的服装,以熔喷布口罩筑起市民健康的屏障。

我们,为经济发展添彩。济南炼化50年来累计加工原油1.15亿吨,工业总产值4100亿元,实现利润56亿元;实现利税915亿元,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纳税前十强,位居济南市纳税前三名。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中的顶梁柱作用:全力做好能源保供和防疫产品原材料生产;实施推进“百日攻坚创效”和“持续攻坚创效”行动,启动高校毕业生引进扩大专项计划,为稳生产稳就业尽心竭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双战双胜”,获评济南市“实体经济领先企业”。 

我们,为精神文明赋能。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50年来,党旗始终在济南炼化高高飘扬,党委的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小组的阵地保障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形成了具有济炼特色的责任文化和“责任炼就事业”的企业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多项经验做法得到山东省委、济南市委的肯定推广。

济南炼化于2005年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20年实现“六连冠”,连续26年蝉联“省级文明单位”。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全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奖”“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大关键历史节点

1. 济南炼油厂工程建设正式开工

1971年8月2日,以常减压——催化裂化装置为主要建设项目的第一期炼油工程正式开工,拉开了济南炼油厂建设发展的序幕。初期规划原油加工能力30万吨/年,被列入济南市年度基本建设七个重点项目。没有先进设备,缺乏大型机械,济炼项目队伍依靠人拉肩扛,陆续建成投用了自备铁路、临济原油转运工程等基础装置设施。

 

2. 常减压——催化裂化联合装置建成投产

常减压——催化裂化联合装置工程是公司建设的第一套炼油生产装置,也是第一期工程的主要部分。1975年7月1日,50万吨/年常压装置建成投产,生产出汽油、煤油、轻柴油等石油产品,填补了济南地区石油工业空白;11月,济石化正式被纳入国家计划。1976年6月1日,配套减压装置建成投产。1977年6月6日,12.5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试车成功;当年10月1日,常减压——催化裂化联合装置联合运行开车成功、产品质量合格、经济效益良好。

 

3. 划属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1983年7月12日,济南石油化工厂划属新成立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为中央直属企业,并于1984年1月改称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济南炼油厂。从地方企业到中央企业,公司确立了全面提高原油加工和配套能力、开展石油化工综合利用的新目标,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4. 8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

1988年12月9日,8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作为国家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公司建厂以来第一个大型建设项目,装置投产后,公司创效能力再上新台阶,当年原油加工量首次突破100万吨;该项目获评1990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之后,为实现原油一、二次加工能力平衡配套,新建1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为济南炼化初步形成国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框架、在九十年代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 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

1996年10月26日,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一次开车成功。该装置投产后,连续多次创出石化行业同类装置长周期运行等记录,公司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与二次加工能力匹配,具备了500万吨/年原油综合加工能力,丰富气体产品为发展大型化工生产创造了条件。

 

6. 7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建成投产

1998年8月2日,济南炼化自建的第一套大型化工装置——7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建成投产。该装置作为中国石化总公司“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五套国产化聚丙烯装置之一,批准概算最少、节约投资最多、工期建设最短、工程质量优良。聚丙烯装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公司发展迈向了一个新台阶,由燃料油——润滑油型炼油企业发展为集炼油、化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石油化工生产企业。

 

7. 建成环保型橡胶增塑剂和重质基础油光亮油生产基地

2010年11月19日,国内首套7万吨/年环保型橡胶增塑剂工业示范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可生产符合欧盟标准的环保型橡胶增塑剂,填补了该类产品国内生产的空白;2012年11月5日,重质润滑油基础油光亮油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公司创效能力显著增强,差异化特色化优势显现,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8. 世界首套逆流移动床连续重整装置投产

2013年7月27日,60万吨/年逆流移动床连续重整装置及系统配套工程建成投产。该装置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逆流移动床重整工艺和国产催化剂,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装置的建成投产,大幅提升了高牌号汽油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了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调节汽油牌号的灵活性。

 

9. 年度原油加工量首次突破500万吨

2014年12月30日,年度原油加工量突破500万吨。建厂以来,济南炼化不甘居小、力争上游,以建设“精优强美”绿色企业为目标,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二次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原油加工量突破500万吨,是几代济炼人的梦想,也是公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10. 炼油结构调整提质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2018年9月15日,1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和88万吨/年LTAG催化柴油转化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炼油结构调整提质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建成投产。作为中国石化炼油结构调整大局的重要部分,该项目对公司提高环保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创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取得的又一奠基性成果。

 

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1. 重交通道路沥青

1985年,根据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攻关计划,与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合作进行临商原油生产重交通道路沥青研制项目。1988年7月,项目通过技术鉴定。该项目获得1989年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SF级汽油机油和CD级柴油机油系列产品

1988年,与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CD30柴油机油,该项目填补了国内中间基油生产CD级柴油机油产品的空白;针对汽油机油制定多套低温粘度调整方案,经反复试验,调制成功了高档SF l5W-40汽油机油。该项目获得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 催化裂解(DCC)成套技术

1988年,承担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万吨/年催化裂解工艺工业放大试验。1994年6月,世界首套15万吨/年催化裂解工业装置建成投产。催化裂解(DCC)成套技术开发成功后,继续开发催化裂解(Ⅱ型)工艺和CIP-I、CRP-I催化剂,并试验成功。催化裂解技术获得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石油重质组分催化裂解(I)型制取低碳烯烃工艺及催化剂获得1995年国家发明一等奖。

 

4. 催化裂化——芳烃抽提组合工艺

根据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攻关计划,将12.5万吨/年糠醛精制装置改造为芳烃抽提装置,以催化油浆为原料,生产重芳烃精制油和抽出油,再将抽出油送8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回炼、以改善原料性质。1994年改造后的芳烃抽提装置一次开车成功。该项目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1996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5. 7万吨/年环管法聚丙烯成套技术

为开发国产化聚丙烯生产技术,与北京石化工程公司等单位联合攻关,采用液相本体环管工艺,于1998年8月建成投产7万吨/年聚丙烯装置。装置以高纯度液态丙烯为原料,生产三大类、六种牌号的聚丙烯产品。该项目获得1999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6. 环保型橡胶增塑剂成套技术

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型橡胶增塑剂溶剂抽提技术,2010年11月19日,建成投产7万吨/年环保型橡胶增塑剂工业示范装置。产品通过国际权威机构检测,达到欧盟指标要求,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获得2012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7. 第二代S-Zorb工艺与工程技术

为加快车用清洁汽油质量升级,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发了第二代S-Zorb工艺与工程技术。该技术可满足国六标准高标号清洁汽油需求,较同类技术剂耗降低近50%、能耗降低近40%,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项目获得2013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中国循环经济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8. 气相超稳分子筛连续化工艺及催化剂

为进一步提高催化裂化装置重油转化能力、改善产品分布、提高轻烃液收,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催化剂齐鲁分公司开发气相超稳分子筛连续化生产工艺和HSC-1催化剂,在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工业应用后,每年可增效3800余万元。该项目获得2014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

 

9. 逆流移动床连续重整技术

为打破国外连续重整技术垄断,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发逆流移动床连续重整技术。2013年9月,世界首套60万吨/年逆流移动床连续重整装置建成投产。该项目被列入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获得2015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10. 燃气动力炉烟气脱硝成套技术

与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开发燃气动力炉烟气脱硝成套技术。该技术通过高效催化剂、流场模拟及内构件技术的集成创新,在较低压降下实现了NOx超低排放,净化气特征污染物排放指标优于国家和地方标准。该项目获得2020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大绿色发展亮点

1. 明确“精优强美”绿色企业愿景目标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济南炼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步伐,确立了“加快对标世界一流打造城市炼厂标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精优强美’(管理精、结构优、核心竞争力强、企业美)绿色企业”的愿景目标。

 

2. 持续打造“无泄漏、无异味、花园式”工厂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先后投入5.11亿元实施烟气脱硫脱硝、油气回收治理和密闭除焦改造等,有效落实总量减排措施,获评国家生态环境部“大气污染防治绩效评级A级企业”。 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先后投入1.07亿元进行废水密闭收集处理,实现污水处理全流程密闭治理。持续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鸟语花香”的花园式工厂,利用施工山石建设微景观,乔、灌、花、藤、草覆盖率达41.6%,吸引了数十种鸟类在厂内“安家”。 

 

3. 实施绿色企业行动计划

大力践行绿色洁净发展战略,2014年,率先启动“能效倍增”计划;2013年—2017年,完成“碧水蓝天”计划;2018年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2019年获评“中国石化绿色企业”,预计到2023年,全面建成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企业。

 

4. 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以严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抓环保,高标准开展绿色企业创建,高水平开展济南市重点企业形象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降低,2018年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2019年获批山东省“化工重点监控点”(相当于化工园区),本质环保水平和公众认可度显著提高。

 

5.“静悄悄”成为城市炼厂常态

锚定2021年大检修改造“绿色大修”硬任务,投资建设专用绿色检修设施,实施停开工全流程密闭和厂界隔音改造,实现了全过程安全环保“无异味、无噪音”。装置运行“静悄悄”成为新时代城市型炼厂的又一显著特征。

 

6. 深入推进“四无”运行单元建设

牢记安全环保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员工的“幸福线”,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注重发动全员抓环保,坚持严格管理控过程,积极推进全区域无异味、全流程无泄漏、全员无违章、全员无违纪的“四无”运行单元建设。

 

7. 回用市政中水助力水资源高效利用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找准结合点推进落实:积极与济南市合作建设市政中水除盐项目,实现350万吨/年水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降低新鲜水使用,在节水保泉、保护母亲河行动中迈出坚实步伐。

 

8. 建成炼化企业首套新型污泥减量化装置

2020年10月,建成投产中国石化首套间接热脱附污泥干化装置,装置干化油泥的含水率、含油率分别降至5%、2%以下,油泥整体减量化达到80%以上,危废减排降本效果十分显著,成为了绿色发展的亮丽名片。

 

9. 积极推动油品质量升级

认真践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质量升级走在了国内同行业前列。建成了中国石化首个重质基础油光亮油生产基地,投产了世界首套60万吨/年逆流移动床连续重整装置,完成了炼油结构调整提质升级改造,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国五、国六汽柴油质量升级提前完成。

 

10. 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以实际行动落实源头消减,加大回用力度,碱渣回收利用率从60%提升至100%,实现了炼油装置碱渣“零产生零出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建成投产国内首套抽出油酮苯脱蜡装置,环保型橡胶增塑剂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低价值抽余油高价值利用,助力促进了国内绿色橡胶行业良性发展。

 

十大社会履责行动

1. 实现全国文明单位“六连冠”

2005年10月26日,荣获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首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坚持把责任意识提升延伸为企业与职工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和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着力构建职工对企业负责、企业对职工负责、职工和企业共同对国家社会负责的责任体系,2020年实现全国文明单位“六连冠”。

 

2. 能源保供增进民生福祉

50年累计加工原油1.15亿吨,为社会提供汽油、柴油、液化气、道路沥青、聚丙烯、航空煤油、硫磺及润滑油基础油等50余个品种、牌号主要产品。紧跟国家清洁油品换代应用步伐,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多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荣誉。所提供的能源和化工产品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增进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

 

3. 位列全省纳税前十强

50年来,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100亿元,实现利润56亿元;实现利税915亿元,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纳税前十强,位居济南市纳税前三名。“十三五”以来,实现工业总产值1240亿元,实现利税450亿元;每年创造产值过200亿元,上缴利税近百亿元。

 

4. 助力疫情防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闻令而动积极响应社会防疫需求,增上转产防疫产品及原材料,紧急调试生产口罩熔喷布,一周内达到投产条件。实施推进“攻坚创效”行动,夺取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双战双胜”。疫情期间,共生产熔喷布1000余吨,可产一次性平面口罩10亿只,为济南地区抗疫作出了积极贡献。

 

5. 救灾扶贫社会公益

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持续开展救灾与“慈心一日捐”等捐助活动,自2007年以来,累计捐助款项300余万元。先后对口帮扶南付村,与北杨家村结成“文明共建村企”,定点帮扶北邱村精准脱贫,派驻第一书记助力金刚纂村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并接续推进金刚纂村实现乡村振兴。2019年,公司被授予“济南市帮扶工作先进单位”。

 

6.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投资数亿元改扩建航空煤油生产装置,协调铺设直通机场的航煤管线,为有效供给济南地区航空煤油、进一步发展空港经济提供了支撑。生产的环保型橡胶增塑剂、高等级微晶蜡、无塑化剂聚丙烯等产品,为石化产品下游产业链延伸、为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做出了贡献。

 

7. 提升形象稳定就业

坚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保持良好的记录和信誉。大力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宣传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高水平开展济南市重点企业形象提升。50年来,共计为地方提供正式就业岗位5700余个;2020年疫情以来,启动高校毕业生引进专项计划,年招聘人数保持在百人以上。

 

8. 常态化“公众开放”

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和共享的思维融入城市、服务居民,积极做好“石敢当”“小莲花”虚拟形象等石化品牌理念宣贯。作为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示范单位,通过聘任形象大使等方式,创新提升公众开放效能,累计8000余名社会公众走进企业,努力与周边环境居民和谐相处。

 

9. 设立“石敢当——济炼励志奖学金” 

2017年以来,在山东建筑大学设立“石敢当——济炼励志奖学金”,激励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发挥清泉品牌优势,助力心理健康疏导,弘扬倡导“责任炼就事业、责任成就人生”的精神理念,济南炼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10. 打造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先后建立山东建筑大学实训基地、济南市建达社工服务中心、济南日报采风实训基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基地、济南市化工产业实训基地等一系列服务机构, 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资源、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活动的“第二课堂”,对促进区域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加快高层次技能人才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大责任奉献人物

1. 温从海——铁人风范  责任传承

原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石油化学工业部劳动模范。1973年自莱钢调任炼油厂机车司机。工作中,温从海勤勉敬业、任劳任怨、爱厂如家、视机车如“亲人”。1976年深冬,一辆油罐车在加温时发生泄漏,温从海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用脊背顶住了泄漏口,宝贵的原油几乎没有损失。

 

2. 画连仲——身正无私  严细实恒

集团公司、山东省、济南市劳动模范,集团公司、山东省化工厅操作能手,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1971年作为第一批学员进厂。画连仲把催化裂化装置运行研究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解决问题能力强,急难险重冲在前,不计较个人得失,是系统内公认的催化裂化装置行家里手,被誉为催化运行“守护神”。

 

3. 周崇鲁——自学成才  尽责报企

山东省劳动模范,济南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972年进厂。他精通电气专业技能和理论,是远近闻名的“高压电气专家”。全程参与建设35KV变电所、牵头设计首套自备电站、负责第一台发电机设计及并网发电,创造了总变系统连续安全运行记录。曾先后赴海南炼化、青岛炼化等重大炼化综合项目协助建设开工。

 

4. 乔世崇——砥砺奋进  昂扬向上

公司“公众开放”形象大使、山东建筑大学特邀辅导员,集团公司“先进个人”、石化健康老人,济南市劳动模范、石化行业优秀共产党员。1980年加入厂润滑油生产团队,是润滑油生产奠基起步的参与者和发展壮大的建设者。作为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唯一的人格化代言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展现了石化老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5. 杜 明——石化“明星”  锅炉“大王”

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集团公司首届十大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原公司首席技师。荣获川气东送工程核心项目普光净化厂建设“开工突出贡献奖”。石化系统赫赫有名的“锅炉大王”、“杜院士”。先后到我国多个重要炼油化工基地和海外中东炼油项目,现场指导或解决重大技术难题50余次。先后创办杜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6. 张文宏——矢志钻研  勇于创新

中国石化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技术能手,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济南市张文宏技师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工作40多年来,创新采取共用机座变形方案改进催化大机组安装精度和运行状态,成功解决聚丙烯挤压造粒机组难题,主持实施进口设备密封国产化,创新设计无接触气阻式轴承压盖密封。

 

7. 隋亭先——百炼成钢  攻坚克难

山东省劳动模范。扎根催化裂化生产一线30多年,踏实工作、善于钻研,成为催化裂化装置运行行家里手。1996年赴泰国石化工业公司协助催化裂解装置建设开车,参与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圆满完成2014年催化烟气脱硝脱硫环保装置建设、2017年炼油结构调整提质升级改造——催化裂化装置改造等任务,创造了同类装置开车新纪录,优化生产增效近千万元。

 

8. 张 迎——勤学苦练  创新攻关

中国石化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他把工作中遇到的“急难险重”任务,当作提升技能的“练兵场”和锤炼素质的“试金石”,炼就了过硬的业务本领。2013年作为骨干参与世界首套逆流移动床连续重整装置开工,有效解决了催化剂再生波动技术难题;创新提出加装导流锥体建议,节省催化剂装填量,创效增效显著。

 

9. 王海燕——潜心科研  创新产品

山东省创新能手,济南市十佳技术革新能手,“影响济南”科技人物。毕业进厂30年来,参与制订或修订2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主持研发了环保型橡胶增塑剂等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产品;充分挖掘炼油工艺副产物料价值,开发研制“油、蜡、脂”三大类近百余个牌号的产品,年增效近亿元。

 

10. 杜 亮——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山东省劳动模范,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中国石化最美青工。负责国内第三套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建设、生产设备管理工作,成功处理核心设备故障问题,创造同类装置长周期运行记录。2013年负责可再生湿法烟气脱硫工业应用科技攻关项目。创新提出实施催化烟机在线除垢新技术,多次参与项目建设开工和攻坚创效工作。

 

特别贡献:全体济炼人——实干担当  不懈奋斗

致敬济南炼化建厂50年来全体干部职工群体!

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坚守岗位担当尽责。严寒酷暑,塔灯下映照着他们认真巡检的身影;春夏秋冬,操作站前记录下他们精心操作的画面;从夕阳西下到朝阳升起,他们见证了济炼所有美好瞬间;他们披星戴月,他们风雨无阻。

正是大家的担当实干、尽责奉献、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济南炼化! 

 

党旗下奋进五十年,新征程昂扬再出发。济南炼化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百年党史、50年济南炼化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开创“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加快对标世界一流打造城市炼厂标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精优强美”绿色企业,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黄寿赓